欢迎访问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中国满学研究院!
首页 >> 服务社会 >> 正文

千秋忠节壮山河 何晓芳考察青州满族家谱纪行

日期:2021-12-20  作者:  关注:

10月16日至18日,中国满学研究院何晓芳教授会同天津满研会许克秘书长等一行7人赴山东省青州市清代八旗驻防满城即现北城社区走访交流。这是一座英雄的民族村镇。

青州满城又称青州旗城、青州北城,建成于清雍正十年(1732)。2000名满洲八旗兵丁加上他们的眷属共计15000余人从京师奔赴青州驻防。清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英军屡屡攻城夺地,但到达浙东乍浦时却遭遇从没见过的拼死抵抗,美国清史学家费正清在他的《剑桥中国晚清史1800——1911》写到:“英军对1700名满洲守军的士气感到惊讶,对他们面对失败所表现出的拉其普特武士式的反应感到震惊。”更让英军没有预料的是,1842年7月到达南京的门户京口(现镇江)时,清朝从青州驻防八旗精选400余名骁勇善战的八旗兵到达镇江。法瑞芝《京口偾城录》、朱士云草间日记》、杨棨《出围城记》,陈庆年《横山乡人稿》这些江南士人以他们亲身经历的大量事实描述青州八旗兵喋血鏖战镇江城场景。

青州八旗兵英勇抗英精神受到伟大革命导师恩格斯的赞扬,在《英人对华的新远征》一文中称赞说:“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镇江人民歌唱青州八旗兵编写《镇城竹枝词》,著名江南诗人陆嵩为此写作《青州兵叹》。镇江知府府崔光笏撰写《青州驻防忠烈祠》碑文:“……青州兵与民相亲,民恃以无恐,故战死而民思之不置。”

何晓芳教授此行除参观青州满城历史遗迹外,专访参加镇江战役的青州驻防八旗兵后裔。汪辉明夫妇都是青州满族人,满族老姓完颜氏,向何晓芳教授展示了极为珍贵的汪氏家族满文族谱,该谱2001年翻译成汉文。该族谱共记有十七代人,按照世代顺序,汪氏于雍正十年(1732)第六世先祖率领家眷来到青州。传到第十一世时,有族中兄弟四人,其中连善婚后不久即于镇江战役牺牲,妻子生下遗腹子,家谱上标注连善儿子第十二世汪志林为“背生子”,连善其他兄弟三人先后牺牲于甲午海战和北京南苑战役,因这兄弟三人都未成家而战死,整个汪氏家族青州驻防近200年,只有连善遗腹子汪志林支系留传下来。十三世一子,十四世二子,汪辉明1957年出生为第十五世,族中共兄弟11人,在新中国繁衍发展起来。

何晓芳教授又看到了《关氏家谱》,对青州瓜尔佳氏一族参加镇江战役的记载:“今于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随德宪台调赴江宁,……现有头等伤一名,阵亡者一名,并无人私回青州,以此可见族中忠义之气也。”

何晓芳教授专访青州八旗后裔唐毓民先生,他是《青州旗城》作者之一,专门讲了一段镇江人民保护受伤青州八旗兵,后来两家人认亲走动的小故事。讲完这个故事后,带着昂扬感慨的声调说:我们青州旗兵“坚贞殉国,血战爱民”,“冲破了民族界线,我们满汉各族都是中华民族一家人”。

清朝入关时,江浙一带曾经是抗清严峻之地,而面对英帝国主义侵略,满汉人民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尽管第一次鸦片战争由于清王朝腐败而签定《中英南京条约》告终,但正是从这时起,满汉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唱响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战歌。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八角鼓传承人赵连聚,专门表演一段八角鼓,并赠送演唱光盘。关会刚主任给何晓芳教授查看失而复得的青州驻防八旗曾使用的清代教科书。

采访结束后,何晓芳教授很感动,撰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山东青州满城再考察》一文拟出版发表,亲自题词2幅,“青州正气彪史册,千秋忠节壮山河”,“八角鼓曲唱青州,古韵今承传美名”,请辽宁知名书法家宋池书写,赠送关会刚、赵连聚二人。希望把青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精神在新时代弘扬光大。

关闭

Copyright © 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中国满学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山路143号

邮编:066004